湿气不除,百病缠身!用这个方法,有效祛除体内积攒多年的寒湿之气!

夏天到了,此时雨水多、气温高,空气湿度大,人身容易外感湿邪入体,很多人常常会感觉到头脑昏沉、脚腿沉重,容易浮肿,肌肉关节酸痛;精神不振;胃肠不适;严重者出现皮肤湿疹、过敏等身体不适。

特别是南方的朋友们,更加容易感受到,其实这很大可能是体内湿气作怪。

中医认为长夏五行属土,对应脾脏,主运化的「化」。这个时候,暑湿交困,天气多雨潮湿,湿邪特别容易侵袭人体,出现脾虚、湿重的情况。

《医原·湿气论篇》中说:“人知避风寒,不知避湿。能避风寒,不能避湿者,以风寒伤人显而急,湿伤人隐而缓。隐则莫见,而受之也深;缓则不觉,而发之也迟。”

意思是说,大家都知道躲避风寒,却不知躲避湿气的伤害,湿气对身体的影响缓慢渐进,不易觉察,伤害却巨大,难以消除。

那么,什么是湿气呢?湿气重,该怎么办?

要想高效祛湿,我们先来认清「湿」为何物。

  到底什么是湿邪?  
“湿”是一种重浊粘腻的邪气,湿性类水,水性是偏冷的,这是湿为阴邪的原因之一。湿为阴邪,侵犯人体之后,容易阻滞气机,简单讲就是容易妨碍人体气的流动。
 
人体里面的水液跟气是什么关系?气行则水行,但千万不要理解为一股气推着一股水走,没有那么直观。人体中水分或是水液跟气的关系,《黄帝内经》表达说有一点像是雾露状,就是半气态半液态。
 
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,所谓湿,按照现代人的观念,有一点像体内的水分子多了呈离散状态。当这个雾露状的东西,水分子的比重大了,假如真的有气这回事,气的运行的流畅度一定是减慢的,即气滞,气滞的表现——一个字:胀。
 
哪里气憋住了,那么憋住的位置气就相对多了。气多了,就像自行车的轮胎,没有气,我们就泵气直至饱满,就会发胀,所以局部有胀感,是气滞的表现。
 
也可以这么说,凡是湿停留的地方,除了湿本来的症状之外,也很容易出现局部的胀闷感,这就是湿邪易阻滞气机。
 
湿有内外之分,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(外湿),另一个是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(内湿)。
 
所谓外湿,每因机体正气不足,久处低湿,或淋雨渍水,正不胜邪所致。症见恶寒发热,头胀如裹,声音重浊,面浮肢肿,身重疼痛等,多属肌表经络之病;湿自生者,多由过嗜生冷,恣啖酒酪,脾阳失运所致。
 
症见胸闷腹满,呕恶黄疸,泄痢淋浊,足跗浮肿等,多为脏腑之病。湿邪致病范围广泛,多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,如风湿、寒湿、湿热、湿温、湿痰等多种疾患,所有这些,在临床上都是有证可凭的。
现代人贪凉、熬夜、不爱运动,脾胃越来越虚,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,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伤寒,水湿聚积体内,形成内湿。
 
凡有内湿的人,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,里应外合,极易引发身体不适。
 
夏天雨水多,湿气弥漫,空气中水分增加,地湿之气渐升,可以说湿浊之气很重。
 
而且平日里,大家体内本就积攒了不少内湿:
 
1、缺乏运动(不爱运动的人,体内淤积的湿气越多)
 
2、想得多,思虑重(忧思伤脾,脾运化水湿的效率就慢了)
 
3、睡得晚(熬夜伤阳,阳气不足容易湿邪侵体)
 
4、三餐不规律、饮食结构不合理(脾胃受累,运化水湿动力不足)
 
内生的湿浊加上外来湿邪气,内外夹击,让人不少人整个人看起来都憔悴浮肿、没有精神、感觉身体很重,不爽利;
 
睡很多还是觉得困倦、乏力;脸头油腻,脸上的痘痘总是消了又起;口水粘腻、舌苔厚腻;大便不成形、黏马桶;甚至还有口臭等。
 
如果你也有上述类似的状况,那有可能你体内也有湿!
 
  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有湿气?  

体内湿气看不见、摸不着,如何知道湿气重不重?以下几步自查是否有湿气。

 

湿气困脾,导致身体诸多不适:

 

① 身体浮肿,肥胖,减肥后容易反弹;

② 头发油腻,脱发;

③ 口干,口苦,口臭;

④ 大便糖稀不成形或经常便秘;

⑤ 脸上长斑,起痘,满脸油光;

⑥ 痰多,咳嗽,嗓子不清爽;

⑦ 白带有异味,瘙痒;

⑧ 皮肤油腻,起湿疹、痘痘;

⑨ 腰酸关节疼痛,胸口闷;

⑩ 头晕没精神,特别疲劳。

这些都是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湿气重的症状。

 

由此可见,湿气重不仅影响颜值(脸上爱出油,鼻尖额头闷痘,眼袋下垂……),还会引发身体浮肿、肥胖的烦恼。

 

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里说:「湿胜则濡泄,甚则水闭胕肿。」

 

意思就是湿气重使得脾胃虚弱产生泄泻,更严重的是多余的水湿在体内停滞、积聚造成水肿型肥胖。特别是腰腹、下半身比较胖。

 

湿,分寒热,有虚实,祛湿要认清体质

古籍《八纲辨证》对湿的描述为“分寒热,有虚实”。那我们该如何区分自己属于哪种湿气类型呢?

 

中医认为,“湿”为“六淫邪气”之一,其性粘滞、易伤阳气,其病缠绵难愈。

 

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,湿气是分种类的,而且主要是分寒湿和热湿。尽管两者都是湿气,但症状病理截然不同,所以还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,这两种湿气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

 

中医认为,当一个人健健康康时,我们说他阴阳平和,称呼其为“平人”,不寒也不热。但当一个人罹患疾病时,那他会处于一种异常状态,且此状态不外乎两种,要么冷,要么热。

 

这个时候,一旦我们身边存在湿气,由于湿气强大的渗透性,它很容易进入人体,遇冷为冷湿,遇热则为热湿,二者就是这么来的。

1、寒湿
寒湿简单来说就是寒气与湿气碰到了一起,于是就形成了寒湿体质。
 
寒湿的变现症状:舌苔发白、反复的口腔溃疡、口臭时舌苔发白、咳嗽时痰是稀白的、流清鼻、涕流出的汗是凉汗、手脚长年冰冷等症状。
 
2、热湿
 
热湿简单来说就是热气与湿气碰到了一起,于是就形成了热湿体质。
 
热湿的变现症状:头身困重,发热多在午后明显,且身热不扬(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,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),并不因出汗而减轻;舌苔黄腻,脉数。
 
不过冷湿热湿的形成除了与人有关,与环境也密切相关,比如江南水乡,湿气重,气温高,在当下炎热之季,空气多燥热,易上火,此时沾染湿气,往往成为热湿。
 
基本上一年四季,夏秋多热湿,春冬多寒湿,不过要提及的是,女性身上,以寒湿更为常见,因女性本身体质,大多偏阴寒,有些即便大夏天也会怕冷,当湿气入侵,成为寒湿的可能性就比较大。
 
  生活中如何祛湿?  

1、运动

 

太极拳、八段锦是不错的运动选择,既健脾补气又祛湿。

 

这两种运动方式,比较松、慢,以意领7气,让身体充分舒展,生发人体阳气游走全身,出出汗,带走湿气。

 

运动按摩脏腑,提升中焦脾胃的活力,更好运化水湿,起到消除虚胖的目的。

2、艾灸

 

艾灸的确是提升阳气、祛湿的好方法。

 

艾灸关元穴、神阙穴可以补充下焦元气,扶阳固本祛湿。湿性驱下,容易聚集在腹部,引起腰部游泳圈和小肚子。

 

神阙穴:肚脐。

关元:肚脐下方4横指处。
 
艾灸足三里、中脘穴能补中益气,增强胃功能,脾胃互为表里,起到间接补脾作用。
中脘穴:沿着肚脐中线往上推,推到一块硬骨,骨头和肚脐连线的中点。
足三里:外膝眼下3寸(4横指宽),胫骨前缘旁开1寸。
 
艾灸丰隆穴、阴陵泉穴、公孙穴、太白穴健脾消痰湿,增强脾的吸收。
丰隆穴:外踝尖与外膝眼连线中点,胫骨前脊外2横指。
阴陵泉:位于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。
太白穴:足大趾后,内侧核骨下,赤白肉际陷中。
公孙穴:太白穴后一寸。
3、抓带脉
 
找带脉,可以从腋窝中点往下画一条垂线,和肚脐这个水平线相交的这个点就是带脉穴。
 
抓带脉方法:两个手张开,拇指和四指分开,然后把虎口卡在带脉这个位置,最好要卡紧,然后拇指和四指用力往中间抓,把肉抓起来之后再往两边拉,左右手可以同时做,两边拉。
 
这个动作,拉出去一下,完成一次,每天坚持,只到痛感消失。
 
刺激带脉,有通瘀滞化痰浊,减腰腹部的赘肉,还可以止白带暖宫和治便秘。注意经期和孕期勿做。

网站声明: 1.本站大部分资源搜集于网络,仅代表作者观点,如有侵权请提交修改。 2.网站内容仅网站站长做个人学习摘记,任何人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,网站发表的内容全权归原作者所有。 3.有任何疑问,可以点击右侧边栏的联系QQ进行咨询 4.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其他网站平台的,版权归原网站所有,本网站只作信息记录,自己学习使用,特此申明,本站用户也不得使用此信息内容做其他商业用途。
白丁学者 » 湿气不除,百病缠身!用这个方法,有效祛除体内积攒多年的寒湿之气!

发表回复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